“貧困專項計劃”反映了教育公平趨向。這種教育公平是針對傳統的教育不公而言的,傳統的教育不公反映在方方面面,從大的社會結構看,城鄉教育不公反映最為明顯。去除教育不公,應從最不公平處著手。
  然而,扶持寒門子弟不能糾纏於城鄉結構觀念。很多農村受教育的個體早已不在農村,而是作為農民工子弟進城學習。儘管他們在城市受教育遇到種種困難,但隨著異地高考的推進,他們算城市考生,還是算農村考生?如果算城市考生,這批人就被排除在貧困專項計劃之外。對於本就生活艱難的農民工家庭而言,一方面,他們沒有受到公平教育,另一方面,教育扶持計劃將他們排除在外。
  有些進城家庭,通過父母在城市打拼,家庭條件好了,子女不但在城市受到教育,而且往往是在城市更好條件的學校受教育,他們保留了農村戶籍。把這些人當作寒門子弟,納入教育扶持計劃,顯然是不合適的。
  如果以戶籍來界定農村學生,裡面有另一種漏洞。正如社論提到的,一些官員為子女爭取教育扶持指標,可以將子女戶籍遷到農村,從而占用真正需要受扶持學生的名額。如果以戶籍界定教育扶持計劃的落實,無疑為他們侵占真正需要者名額提供了空間。
  無論如何,教育扶持計劃對於提升農村學生上大學比例,對於提升貧困學生上大學機會起很大作用,但這些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深化。深化的方向有兩個,一是政策理念要不斷隨現實變化而變化,不斷切合當前城鄉結構在教育內涵上的變化,二是保障真正需要者受教育的權利。 □鄧線平  (原標題:[批評/回應]扶持寒門子弟要突破城鄉結構觀念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h02ahdzv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